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加入LINE官方,享更多貼心服務,完成綁定再送50元

使用LINE購物結帳 享2% LINE POINTS回饋

台灣康匠於2024年12月4日由BSI 英國標準協會認證,成為全台第一個取得口罩碳足跡認證,一片成人平面口罩的碳排放量為18.68克。而台灣康匠也於2024年6月由BSI認證,完成2023年碳盤查。未來將持續優化,讓廠區運營及產品製造能逐年減碳,並繼續推動100%全塑的可回收口罩,讓口罩從丟棄走向永續,友善環境,綠色永續。

2025年台灣進入碳有價時代,今年5月將試申報碳費,2026年5月開始繳費,一般費率為300元/公噸,繳交環保署作為發展減碳相關計畫使用。第一批徵收碳費的為2.5頓以上碳排量的企業,包括鋼鐵、水泥、電力等製造業。跟國際供應鏈關係緊密的台灣,如何改善製程,投資節能設備,降低碳排是勢在必行之路,以邁向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。

台灣康匠領先業界,針對減碳環保率先採取具體行動,於2023年5月成立ESG推動小組,2024年1月與不織布公會和口罩廠商合作口罩再生計畫,將口罩材質單一化,研發出第一片100%全塑的可回收口罩,並推出可回收口罩標章認證,落實回收系統的話,估計每個月可減少約178.6萬頓的碳排放量。

台灣康匠於2024年12月4日由BSI 英國標準協會認證,成為全台第一個取得口罩碳足跡認證,一片成人平面口罩的碳排放量為18.68克。而台灣康匠也於2024年6月由BSI認證,完成2023年碳盤查。未來將持續優化,讓廠區運營及產品製造能逐年減碳,並繼續推動100%全塑的可回收口罩,讓口罩從丟棄走向永續,友善環境,綠色永續。

2025年台灣進入碳有價時代,今年5月將試申報碳費,2026年5月開始繳費,一般費率為300元/公噸,繳交環保署作為發展減碳相關計畫使用。第一批徵收碳費的為2.5頓以上碳排量的企業,包括鋼鐵、水泥、電力等製造業。跟國際供應鏈關係緊密的台灣,如何改善製程,投資節能設備,降低碳排是勢在必行之路,以邁向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。

台灣康匠領先業界,針對減碳環保率先採取具體行動,於2023年5月成立ESG推動小組,2024年1月與不織布公會和口罩廠商合作口罩再生計畫,將口罩材質單一化,研發出第一片100%全塑的可回收口罩,並推出可回收口罩標章認證,落實回收系統的話,估計每個月可減少約178.6萬頓的碳排放量。

台灣康匠總經理陳勇志表示:把產品做得更環保,已成為全球趨勢,而可回收口罩再生成民生用品,如衣架、垃圾袋等,讓消費者看得到、用得到,才能在心中種下環保意識的種子。期許未來台灣有機會立法,讓口罩業者只能生產可回收的口罩,對於台灣的生活環境,以及在世界的聲量上都有幫助。

除了讓產品更加環保永續外,台灣康匠在2024年6月與12月先後完成廠區碳盤查與口罩碳足跡認證,讓有口罩需求的企業在落實減碳計畫時,除了可以選擇全塑可回收口罩外,還能精準計算口罩的碳排量,共同邁向環保、永續、淨零的目標,讓台灣製造的產品跟上世界減碳趨勢,創造領先優勢。

「一片口罩,萬分責任」是台灣康匠的企業核心價值,期望口罩不只照護日常的生活,更能友善環境,減少污染,讓地球跟口罩一樣透氣,節能減碳深呼吸。

珍惜地球保護環境!口罩回收再利用 防流入海洋釀汙染

 

疫情時代口罩捍衛人民的健康,卻無聲的傷害了環境?!民生使用的口罩被視為一般垃圾,處理辦法只有丟棄後焚燒?或流入海洋成為汙染?
口罩,是否會與塑膠一樣,從便利生活變成萬夫所指的亂源?一次性口罩,能否有不一樣的生命週期?臺灣不織布工業同業公會與口罩產業相關業者將攜手倡議-邀請各界加入使用「可回收口罩」的行列,在安心防護之下也能找回與環境的和平共處,傳遞永續經營的正向能量。

根據統計,在疫情期間全球每月使用的一性次口罩高達約 2000 億個, 約有50 億個拋棄式口罩流入海洋中,因大量使用口罩而導致難以想像的環境汙染。過去口罩不能回收主要是口罩由多種材料組成(不織布面料:聚丙烯 /PP、耳繩是尼龍材質、鼻線多數是使用塑料包鐵絲),複合材質無法進入回收系統,且經研究發現一片口罩需450年才能分解,並分解成 10 億顆塑膠微粒,除了影響海洋生態,人體暴露在塑膠微粒最常見的方式包含空氣吸入、皮膚吸收及飲食攝入等。將一次性口罩材質統一為聚丙烯 /PP材料後,可直接投入口罩回收專用箱,不需拆解口罩,便於回收及再利用。與回收業者合作建立口罩回收系統,透過高溫熔融滅菌後,將口罩還原為塑膠粒子,並與工業設計師合作,將製成生活居家用品,如:環保再生衣架、再生垃圾袋等,減少對新能源的使用,增加資源再利用。

聯合國指出,每年約有1100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,預估2040年底前恐增為3倍;塑膠垃圾已讓800多種海洋與近岸物種陷入生存危機。

希望過去保護民眾的口罩未來不被有汙名化的可能,臺灣不織布工業同業公會積極攜手台灣口罩相關產業,將Taiwan can help的熱心再次激盪出來,共同發表可回收口罩標章,並與第三方公信單位合作-紡織綜合研究所,透過檢驗技術把關口罩材質需符合同材質可回收不織布口罩之標準,並訂定可回收口罩標章認證實施辦法,授予認證合格之單位,合格單位可在生產的口罩加註回收標章,便於消費者辨識該產品為同材質可回收不織布口罩。

 口罩材質統一,回收再利用這不僅是對MIT口罩生產商永續經營行動的肯定,更是提供給消費者多一種選擇。啟動同材質可回收口罩回收行動,並邀請家樂福、愛買…等量販通路業者響應回收專案,初期設置回收點 建立綠色回收通道,以及以簡顯易懂的說明讓民眾了解口罩回收重要性,減少垃圾量、降低焚燒垃圾量、提高資源再利用率。

透過以上這一系列行動,期許為一次性口罩開啟不一樣的產品生命週期,全民邁向永續綠色新生活,誠摯期待公部門單位能正視此標章推動,將可回收口罩納入環保標章認證之一,最終更期盼未來能立法台灣的口罩業者僅能生產同材質可回收口罩,同時也為全球環境可持續性發展貢獻一份心力,達到環境永續行動,讓我們的生活方式更加環保,為未來世代打造一個更美好的地球。

響應環保 購買可回收口罩👇